源流·时代(古代篇)之“尽得风流”--王羲之的尺牍
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绍兴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尽得风流——王羲之的尺牍”展将于2019年4月7日至5月30日在绍兴市兰亭书法博物馆开展。本次展览将展示国家图书馆藏大量王義之非常见单帖。邀请海内外二王学者专家参与展品解读,以王羲之为切入点,用艺术史的角度审思当前书法创作中“翰墨与文章”和“取法范本”的问题。
一、关于“翰墨与文章”
古人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历代文人士子,无不孜孜以求。翰墨之道,孙过庭以为“本乎天地之心,取会风骚之意”,张怀瓘以为“通玄达微”,与文章一样“乃不朽之盛
事”。因而濡染毫素,驰骤篇章,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前人固未尝一日解怠于斯。举凡传世名迹,必灿然笔墨,焕乎文章,二美骈臻,交融互济。中国书法,由此兼具文化与艺术双重属性。书法传承,应当重视这一精神,而非偏师笔墨,徒逞技艺。当前书法创作,颇有重笔墨而轻文章的习性,临池之际,每斤斤于点画结构章法,而漠漠于文本内容。有鉴于此,我们邀请海内外二王学专家,对诸多法帖进行深入解题,希望以学术的介入,引导创作者深入了解王義之的精神世界,思考文章与笔墨的关系,祗仰王羲之的高迈情怀。
二、关于“取法范本”
古代书家习书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对某一风格系统进行彻查的渐悟式集古学习,二是从少数作品中得到灵感的顿悟式感性模仿。从历代学书方式的数量上来看,以前者居多。如米芾的“集古字”便建立在创作者痴迷于对二王法书的搜集基础之上。据“二王尺牍汇编辑校项目组”所探知的王羲之单帖达三百二十六种,大部分王義之作品留存于历代丛帖之中,这也是宋代以后书家习王的主要学书范本。然而,在目前书法创作界中,习王者大都以《兰亭》《圣教》《十七帖》以及若干摹写搨本尺牍为主要学习对象,王羲之绝大多数存世作品并没有被书法创作界加以利用学习,这不得不令我们审思广搜博取王羲之书迹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意在引导当代书家不断拓展学术视野,延展学书路径。
联系电话:(010)66415600 E-mail:bjsnz@126.com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门西大街95号 邮编:100031
版权所有: © 2003-2015 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和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