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研新见|用相声讲好中国故事——新时代传统曲艺的创新发展专题研讨会在京举办
相声艺术是一门传统的曲艺形式,也是具有鲜明时代性的语言艺术,是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北京是相声艺术的发展重镇,汇聚了大批一流的相声创作表演艺术人才,多年来推出了很多优秀的相声作品,培育出北京青年相声节等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活动。进入新时代,如何适应文艺形势的新变化、文艺形态的新发展、文艺传播的新渠道,促进相声艺术创新发展,是摆在创作者和评论界面前的重要课题。
会议现场
10月10日,“用相声讲好中国故事”——新时代传统曲艺的创新发展专题研讨会在北京市文联艺术工坊举办。此次研讨会是北京文艺评论热点现象研究系列研讨之一,也是第十四届北京青年相声节的重要组成部分。研讨会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北京曲艺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承办。北京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张良学,北京评协驻会副主席、秘书长赖洪波,北京曲协副秘书长(主持工作)李征等出席会议。会议由赖洪波主持。
中国曲艺家协会第七届及第八届主席、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相声作家廉春明,北京曲协名誉副主席、曲艺杂家崔琦,中国铁路文工团说唱团团长、北京曲协副主席刘颖,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副所长、北京曲协副主席、北京评协副主席蒋慧明,北京曲协理事王波,中华曲艺学会秘书长、中国曲艺网主编陈维平,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瞿见,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龚自强,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晶,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笑非,北京曲艺团青年相声演员、获奖演员代表李涵出席会议并发言。北京曲协名誉主席、相声表演艺术家李金斗,北京市文联副主席、北京曲协主席李伟建对本届北京青年相声节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向会议提交了书面发言。
与会专家结合本届北京青年相声节举办情况,全面梳理当前相声创演实践中的成果和经验,分析相声艺术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探讨新时代相声艺术发展的新趋势和新风向,为推动做好相声创演及评论工作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同时也为后续进一步办好北京青年相声节、引导和推动北京相声艺术发展提供了建设性的意见建议。
守正创新,相声创作要遵守艺术规律
中国曲协第七届及第八届主席、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
姜昆结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指出“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的基本原则对于相声创作也很有指导意义。他强调,相声演员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针对当下相声创作领域的问题,一方面专业相声队伍要加强宣传和业务指导,引导青年相声创演者不断提升专业技艺;另一方面,相声创作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再谈创新,要从传统相声中汲取营养,从相声名家的经典作品中学习借鉴,推出一批优秀作品,为整个行业做好引领和示范。同时,他希望文艺评论家能够当好相声创演者的指路人,用好手中的批评之笔,从意识形态、价值观等各个方面,尖锐地点出、点透作品存在的问题。“不管相声的题材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时代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一点是不能变的,就是相声永远要有正面的、昂扬向上的、跟这个社会相符合的,或者是能够引导这个社会前行的东西,要有正能量。”他如是说。
相声作家廉春明
谈到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廉春明指出,“传统一定要学,新的东西也一定要接触”。他谈到,透过本届相声节看到了相声事业的繁荣发展,但出类拔萃的作品并不是很多,问题还是出在创作上。结合个人创作经验,他认为,相声创作要从身边熟悉的人和事写起,抓住当下人的生活状态,作品才能接地气。“相声是说唱文学,也是文学,文学就是人学,你不写人物,不抓典型环境、典型人物,作品就是不成功的”。同时,他认为,创作需要团队的精神,好的相声往往是团队作战,建议北京曲协每年召开创作会议,大家交流创作思想,共同努力推出几个特别响亮的作品。
北京曲协名誉副主席、曲艺杂家崔琦
崔琦强调,“相声是非常娇嫩的”,“不是什么题材都能说相声,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写相声改相声”,“守正创新,青年演员必须要先守正,必须先精通这门艺术,遵守相声规律”。具体来讲,作为一门语言艺术,相声语言一定要简练,多一字、少一字都不行。同时,要警惕“唯包袱主义”,包袱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要化用为自己的东西,正如侯宝林先生所言,“恰到好处,留有余地,宁可不够,不可过头”。他同时指出,相声创作要有精品意识,需要大胆摒弃一些俗的东西,维护相声艺术的本真。他谈到,在共同创作《学习简化字》《技术比赛》两段相声时,侯宝林先生就删掉了其中一些比较俗的包袱,同时又没有影响整个作品的演出效果,显示出相声大家对于作品品质的追求。
中国铁路文工团说唱团团长、北京曲协副主席刘颖
刘颖认为,现在相声行业里有两支队伍,一支是明白相声、钟爱相声、追求相声的一部分人,另一部分人是带有相声状态的表演形式,只有相声状态,缺乏相声内涵。他强调,相声是有创作规律的,说学逗唱都有规矩。真正的相声演员是有功力、有艺术涵养和自我追求的。“三分舞台表现,七分台下支撑”,演员要去了解相声的创作历史和发展历史,扎实打好基本功,而不是在台上炫技。“要理解相声传承下来的许多文化,需要去看书、去独立思考、需要沉淀”。
聚焦作品,精心打磨推出更多精品力作
李伟建总结,本届相声节呈现三个亮点。一是出现了女性视角的作品。相声《女神养成记》从女性大学生的角度来解读大学生活和人生规划,指出当代大学生要独立思考,树立正确价值观。他认为,“女性话题、女性语境、女性视角是破解相声男性化的近路,我们应该鼓励更多这样的作品出现。”二是风格独特。比如,相声《说实论俗》的表演风格极其独特,完全颠覆逻辑思维和聊天规范,为墨守成规的表演模式注入了新活力。三是技巧拓展。《演员的自我修养》让观众们看到了青年相声演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和相声技巧的新价值,演员的诗词集汇让我们看到了技巧内涵的新空间。他指出,“诗词歌赋作为念功也许缺少原创性,但是以这种方式传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完全符合文艺发展的标准。”
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龚自强
龚自强指出,从本届相声节来看,目前的相声创作还可以从三个方面提升。一是需要加强语言的提炼。本次参赛作品中,《白雪公主》《三打白骨精》《演员的自我修养》等都展示了相声语言的魅力,较有新意的是《说实论俗》,处理语言的方式比较有特点。二是要严谨地把握表演的分寸。演员的眼神、动作、手势、语气等,都是表演的元素,出现一点点偏差,就会影响表演效果。在这个意义上,《丑态百出》是个相对较好的作品。三是创作上,要保证作品结构严谨,同时注重人物形象塑造,并重视作品的逻辑性。
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笑非
王笑非结合本届相声大赛,对当前相声创作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要继续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避免喊口号、唱高调;二是要继续提升文化素养,同时避免学究风气,让知识性的内容更加自然地“落地”;三是要继续坚持关注当代生活,但要避免悬浮和狗血。他谈到,“观众所乐见的是典型人物、典型性格,不是刻板人物、刻板性格。相声的创演应当是包袱为了情节而服务,而不是为了情节、为了包袱而编造。”
立足新时代,多角度看待相声艺术的发展与变化
中华曲艺学会秘书长、中国曲艺网主编陈维平
陈维平谈到互联网与相声艺术的关系,他认为互联网对于相声艺术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互联网极大地拓展了相声作品的传播渠道和传播范围,但同时互联网时代的碎片化阅读方式也导致相声段子化,无主题、无人物、只是单纯逗乐的段子在网上流行。他认为,面对挑战,要适应互联网文化新生态,学会网络语言,加强传播力度和舆论引导,不断地推出新人,重点包装、集中宣传,形成名人效应,增强趣味性,扩大相声艺术在网络时代的影响力。
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晶
王晶分析了网络时代相声艺术的新变化。一方面,青年观众对相声元素的喜爱在互联网平台发酵,不少相声名家在网络平台拥有的年轻粉丝越来越多,网络平台推出的含有相声元素的活动也备受关注。弹幕的出现让观众和演员之间实现互动交流,相声的原生魅力在互联网上以某种形态得以复现。她认为,相声艺术的本体仍然以传统剧场的形式为其爱好者们所欣赏,而它的文脉则会以全新的身姿与这个时代发生深刻的交融,完成时代的表达。
北京曲艺团青年相声演员、获奖演员代表李涵
作为多届相声节的参赛者,李涵以其亲身经历讲述个人的创演体会。他认为,就相声创作而言,本届是受新喜剧形式冲击最大的一年,脱口秀、漫才等各种新形式都开始融进相声,这些新的形式可以尝试,但一定要遵循相声规律。他同时表示,互联网时代对于流量、数据的关注,碎片化的观赏方式,对专业院团的从业者产生一定影响,相声创作压力很大。作为青年创演者,他希望能和专家前辈多交流,共同探索当下相声艺术良性发展的方向。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瞿见
瞿见关注相声艺术的海外传播。他指出,近年来,随着文明互鉴、文艺交流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国内相声演员和相声团体出海,这些出海演出受到了海外中文受众的普遍欢迎,但同时也遇到一些问题。一方面是一些元素海外观众不熟悉,进而觉得不可乐;另一方面作品所阐发的一些内容对于特定观众较为敏感,甚至产生不适。他指出,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把点开活”,即相声演员应当以所在地情景的思路去调整表演风格,寻找更为合适的表演方式和表演手段,这样才有可能创作和演绎出海外观众更加喜闻乐见的作品。
培育品牌,持续提升北京青年相声节的影响力
北京曲协理事王波
王波梳理了北京青年相声节的发展历程,历数每一届相声节的亮点和变化。他指出,北京青年相声节为广大青年相声创演者提供了展示、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十四年来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相声演员和相声作品,并且借助各类媒体平台的宣推,北京青年相声节的关注度、影响力不断提升。他指出,北京青年相声节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忠实实践者和推动者,要着力为相声的传承发展做出北京曲艺界的应有贡献。
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副所长、北京曲协副主席、北京评协副主席蒋慧明
蒋慧明指出,当前要加强相声创作和评论的深入互动,推动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本次研讨会回顾、总结历届北京青年相声节的成果和经验,就是要充分发挥文艺评论的积极作用,推动北京青年相声节这个品牌活动不断充实内容、完善提升。她建议,今后可围绕新时代传统曲艺的创新发展这个中心议题,每年设立相关的主题组织研讨,并邀请更多的创作者加入其中,以更好地团结和联动文艺评论人才,有效地促进文艺评论与创演实践的互动互鉴,同时推动研讨会成为具有可持续性和影响力的曲艺评论品牌。
北京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张良学
张良学指出,北京青年相声节是北京市文联享誉全国的重要品牌活动,北京市文联、北京曲协作为党和政府联系首都广大曲艺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要积极发挥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为广大曲艺家和曲艺工作者搭建更具影响力的全国相声艺术专业交流平台,发现、培养相声表演创作人才,策划特色鲜明的相声节目主题展演,进一步展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相声人的风采。他表示,会后将认真归纳总结专家意见建议,进一步办好北京青年相声节,组织推出更多关照现实生活、反映百姓心声、传递时代强音的精品佳作。
北京评协驻会副主席、秘书长赖洪波主持会议
北京曲协副秘书长(主持工作)李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