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故事丨侯宝林与《夜行记》
相声行业有句行话,叫“各使加一”,什么意思呢?就是同一段节目,由不同的演员来演,效果都非常好,因为每个人的条件不同,节目演出来也各有各的味道。也有一些节目,可能表演的人少,但是流传很广,能让人一下子就想起来。应该说,由相声大师侯宝林、郭启儒两位先生表演的相声《夜行记》当属后者。
说起这段相声,它和漫画大师李滨声先生还有一定的渊源。1954年,当时在北京日报社担任美术编辑的李滨声先生,在日报上发表了一组漫画,名字叫《夜行的故事》,共4张。据李滨声先生回忆:“那会儿,我的每一幅画都能够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其中最典型的无疑是《夜行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路上还没有路灯,晚上行车一定得点灯,否则很容易出交通事故。一个大老爷们骑着没闸没灯的自行车,走在街上见到交警东躲西藏。别看躲开交警的时候暗自得意,最终还是不慎摔伤,扛着摔坏的自行车回家。意识到这一点后,他画出了这幅著名的漫画《夜行的故事》。后来,北京市交通处宣传科的民警郎德沣等同志,集体将这组漫画改编成了相声。
一次,郎德沣在东岳庙庙会上,表演这段相声,效果不错。当时正在庙会上的侯宝林大师,来到郎德沣身边,夸赞相声写得不错,并且提出对相声进行修改,就把这段相声介绍给了北京市曲艺三团。经过三团创作组和专业相声演员的改编加工整理,给这段相声起名《不点灯》,形成了表演的文本。
当时北京有3个曲艺团,曲艺一团专演曲剧,二团以鼓曲为主,三团专演相声大会,名家云集。那时,经过改进的相声已经得到了观众的认可,演出市场非常好。在表演传统节目的同时,曲艺三团的相声大会也经常表演一些新编的节目。《不点灯》就是其中的新节目之一。文本形成以后,演员们又坐在一起商量,《不点灯》这个名字不够响亮,不容易让人记住,同时也有些“刨活”,应该改个名字。李滨声老师原来的漫画叫《夜行的故事》,干脆,这个节目就叫《夜行记》。就这样,《夜行记》成了这段节目的名字。那交给谁来演呢,大家看了看当时还年轻的赵春田、于世德(赵、于二位师出名门,赵春田的父亲是北京相声的掌舵人赵霭如先生,师父是侯一尘先生;于世德的师父是有“老夫子”之称的张寿臣先生。两人1956年为支援黑龙江的曲艺事业,调到了黑龙江省曲艺团),让他们俩先“上”这块“活”吧。两人经过紧张的排练,1954年9月26日,在北京吉祥戏院,《夜行记》首次公演。北京市曲艺三团为宣传这个节目,专门印制了节目单,向观众介绍节目内容。
如果您听过侯宝林先生的这段相声,那个节目的“底”应该记得相当清楚。
甲:下来?我趁他没瞧见,抹回头来一拐弯儿,“滋溜”一下子!这回他再想找我都找不着啦。
乙:你到家了?
甲:掉沟里啦!
干净利落,说明问题,点到为止。符合侯宝林先生提出的“宁可不够,不可过头,恰到好处,留有余地”。节目说到这里结束,正是恰到好处。但是早期的节目,这之后还有很长的内容,就显得有些冗长了。
很遗憾,赵春田、于世德两位先生的演出没有留下音像资料,天津的郭荣启先生也曾经演过这个节目,也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1956年,已经调入中国广播说唱团的侯宝林、郭启儒两位大师,再次把这段相声进行加工整理,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播放,并灌制成唱片发行,轰动全国。曲本于1956年获中国曲艺研究会主办的“优秀曲艺作品评奖”二等奖,并被收入1958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相声创作选集》。
至今,侯宝林、郭启儒表演的相声《夜行记》仍然经常在电台播放,成为观众朋友喜爱的节目之一。
作者:王波
侯宝林(1917年1月—1993年2月),男,满族。相声艺术大师,曾任中国曲协副主席、北京市文联理事。创作和表演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相声名段,代表作品有《夜行记》《关公战秦琼》《婚姻与迷信》等,多次率团出访日、美等国。曾任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客座教授,从事曲艺理论研究,著有《相声表演艺术》《曲艺概论》《相声溯源》《戏剧杂谈》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