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的“家”“孝”观念改变世界文化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面临紧急转折的时代。的确,中国在仅仅一代人的时间就奇迹般地崛起,我们目睹世界经济、政治秩序在转变。但是世界文化秩序又会怎样呢?中国文化也会促其变化吗?数十年间,我们看到国学院在中国大学校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世界,有450多所孔子学院星罗棋布——仅美国就有90多所。今天的世界需要儒家传统,因为就人的成长、国家发展、国与国关系而言,儒家着眼的是家庭、是和睦、是道德。儒家的这种智慧和价值,有助于建设一种新兴文化秩序。
而我以为,儒家文化能做出的最重要的改变世界文化的贡献是什么呢?是儒学的“家”和起主导道德作用的“孝”观念。孔子在《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指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又在《论语》一开始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家”的意义,是寓意于、依赖于每个家人对自己的有效修养与外延,整个宇宙意义也是寓意于、依赖于家国之中每个人对自己的有效修养,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个人价值可谓文化之源,而人类文化又反过来成为一个源泉集聚,为着每个人的修养提供了境域。
这样一种儒家人生的不朽力量,当然是具有理论重要性的意义,但它更是基于实实在在的人的经历。这是一种实在自然主义,因为它不是依赖于形而上学假设推定或者对超自然的遐想,而是着眼于日常普通行为的升华,着力于增大实在可见人的价值的可能。老奶奶对孙儿怀有慈爱是最为平白的日常行为,但同时也是最不平凡的行为。
孔子的思想恰是围绕普通人生的最基本、永远发生的在经验层面探明的真知灼见。它是“以家为中心” ,将其作为培养个人修养的切入点。“孝” 、对他人恭敬、友谊、“耻”感、教化、国等等,这些根本价值已经是作为对其不朽意义的保障。
儒家思想有个特点,当然已显现于孔子自己的话中,这一特点使得孔子的教导在中国传统中显得非常具有韧性,也即它有渗透力与适应性。他的思想其实很简单,就是让他所处时代的文化遗产、从前的智慧适用于他自己正处的历史现实,然后劝诫未来后代人们,让他们同样照此而行。
他传授给我们的,都是历史性典型,而不是原则;是劝诫,而不是命令。他深邃灼见力量的强大以及不朽价值,在于一个事实,就是这些思想于直观性上的说服力,可随时适用世世代代的情况,也包括今天我们的情况。中国刚刚过了大年,中国整个大陆都上演“回家”的这幕剧,或许这正是我讲几句关于儒家“以家为中心”宗教感的话的时机。
《中庸》明确阐述“孝”与敬奉祖先二者的不可分,讲得十分感人: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虽然“孝”的着眼点与重要性是它对我们眼前现实具有的意义,它也是针对过去和将来的。敬奉祖先,当得到适当体现时,也会使我们预想我们家庭的未来后代子孙,他们也会引出一种责任感。培养自我修养,使自己成为奉行孝道的人,则可超越正身处的时空,而不用向什么超验天国乞怜。更是这样儒家的个人修养人生,最终将人带向具有将神圣东西视为神圣的能力。
经典儒家思想是径直的、准无神的,而有深层宗教性。这是无需上帝的一种宗教性、以人为本的宗教性,它肯定人长期积累经验本身的神圣。这种宗教感与西方文化经验宗教的宗教感之间,有着深度的差异。
儒家的宗教性经验本身本是家国兴旺发达的产物;这样有宗教感的生活质量是国家生活质量的效果。不过,宗教不是国家发达的源头,不是它的种子,恰是它焕发而出的花朵。
这种宗教感蕴含着转化性,它特别是每日“以家为中心”普通行为的人生命素质的转化。家庭作为一种组织,作为具有礼仪感角色与关系喻义的集结点,提供的是模范典型,所立意的是:一种在世做人道路过程的最佳状态——最大限度地增添人类经验,最大限度地从它那里获取。
儒家认识到,较之任何其他人群组合,人更倾向于可为家庭作无保留、无条件付出。倡导“以家庭为中心”关系的价值,是为了肯定,让所有人,一个也不落,不遗余力地,做好自己每一件要做的事。
家庭作用的力量,正是人类得以发展的辐射源,当自然的家国关系能够被理解是儒家自然主义那种含义时,家的力量才得到充分加强。正是从家庭的向外伸延,人才可能成为国家、文化乃至宗教情怀深切的尊奉对象。可超越这样从日常生活经验获得强烈宗教感质量之外的,则是君子呈现出的作为家国祖先的人物,作为先祖基业( “天” )奉献者——这就是更为广博含义的“中华文化” 。
虽然我不将中国文化看成一个对世界一切糟糕问题的最终答案,但它对我们今天成堆困惑的世界,确实是个可给予很大启示的古老传统,它必须拥有一席位置!家庭、亲情力量把人们连在一起,成就共同的事业,对我们时代的疾病绝对是一大补品。我能有机会加入到她们共同事业的行列,甚是不胜荣幸之至!
(本文系本报记者乔燕冰根据第二届“会林文化奖”获得者美国哲学家、夏威夷大学安乐哲教授获奖演讲整理,标题为整理者所加,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