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艺术评论为何人才匮乏
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正在北京亮相,每天都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掌声热烈,好评不断。但在观众现场说好的时候,媒体的艺术评论却非常稀少,而这也正是演出季之前,主办者最担心的事情。为了提高艺术评论的水准,改变以往重评奖轻评论的现象,主办单位特意组成了评论组,可找了半天也只有那么几位,尤其是音乐和舞蹈,老的老、小的小,中青年评论家严重不足。
其实,近些年在报刊和新媒体中并不乏出彩的影视评论,最缺的就是舞台艺术评论,而舞台艺术评论的稀缺正是因为评论队伍的青黄不接。这支队伍在上世纪80年代曾经很有影响力,一批改革开放后考入本科和研究生的人才相继加入了评论家的行列,那个时代的艺术生存环境与现在不同,他们依赖薪酬和稿费,不但能写出一批批有分量的评论文章,还可以编写一部部厚重的学术著作。但在他们年纪变大之后,后继者明显跟不上来,原因恐怕要从社会知名度和收入两方面来思考。
出名是当下艺术从业的一种普遍心理,而且,靠影视评论出名的人已不算少,网络写手的知名度更高,有的还拥有自己的工作室,对影视作品的褒贬有时可以一言定乾坤。而舞台艺术的观众数量原本就不多,评论者的知名度更有限,又有多少人知道舞蹈评论家、音乐评论家、戏剧评论家呢?没有名气也就罢了,可一篇评论吭哧吭哧写了半天,无非几百元的稿费,有的可能连这个数都没有。没名无利,自然也就无人问津。
舞台艺术不能没有评论,这是任谁都明白的道理,可如今就是缺少评论家,这也是我们不能不面对的现实。怎样改变这个现实,恐怕是我们眼下必须要认真考虑的紧迫问题。
舞台艺术评论的技术含量实际上要高于其他评论,没有艺术功底的人根本写不出来,这就需要当今的艺术院校能够注重培育艺术评论人才,而培育出来又要有去处,如果最后以失业告终,培育就是一句空话。去处则在于社会、媒体,尤其是新媒体对艺术评论的重视程度,随着文化场所的纷纷落成,随着舞台艺术的观众日益增多,随着舞台艺术作品的不断增加,观众最需要艺术评论的引导,作品和表演也更需要评论的鉴别,如果各类媒体都能随之开辟或扩展评论的空间,而不只是仅仅发个消息,随便来个点赞或是吐槽,艺术评论地位的提升,也就不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了。
舞台艺术评论人才的匮乏,还有一个深层原因,就是过去的一些评论并非真正的评论,评论者实际只是出品方的吹鼓手。在这种评论的充斥下,评论人才和优秀评论自然就失去了生存的空间。所以,提高舞台艺术评论的社会地位,提升其知名度,最终还在于评论的质量,只说好不言劣的评论,多了又有什么意义?最后反而会害了观众害了媒体害了创作和表演者自己。
舞台艺术评论已经面临危机,再不培育人才、提高质量,将来恐怕连个说真话的平台都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