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艺象观察

“北京小剧场戏曲发展的现状及未来”专题研讨会在京召开  

[关闭本页]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7-20

    7月19日,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市文联研究部、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承办的“北京小剧场戏曲发展的现状及未来”专题研讨会在京召开。此次座谈会旨在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有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相关要求,围绕小剧场戏曲这一北京地区戏剧界热点和前沿话题展开交流研讨,梳理近年来北京小剧场戏曲的发展现状,探讨其有别于传统戏曲舞台形态的艺术特性,总结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思考建议,鼓励首都戏曲创作者探索戏曲艺术的更多可能性,推动首都小剧场戏曲进一步繁荣发展。

市文联党组副书记刚杰讲话
市文联党组副书记刚杰讲话

    北京日报社高级编辑、北京作协文学理论评论委员会副主任、北京评协副主席兼戏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解玺璋,北京戏剧家协会驻会副主席杨乾武,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教授王馗,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副教授、北京评协戏剧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胡叠,中国京剧院导演白爱莲,北方昆曲剧院一级演员翁佳慧,《中国京剧》杂志编辑部主任封杰,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景俊美,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导演罗琦,北京京剧院编剧、导演、制作人李卓群,小剧场戏曲资深舞美设计任思远,高校研究生代表及媒体人员20余人参加会议。北京市文联党组副书记、副秘书长刚杰参会并讲话。研讨会由北京市文联研究部主任、北京评协秘书长赖洪波主持。

市文联研究部主任赖洪波主持会议
市文联研究部主任赖洪波主持会议


    北京是全国戏曲艺术创作和演出的中心,拥有悠久而灿烂的戏曲文化资源。不仅有国粹京剧诞生于此、鼎盛于此,还有昆曲、评剧、河北梆子等全国性或地方剧种及其知名表演艺术家荟萃于此。各大中央、市属戏曲演出机构云集于此,中国戏曲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以及各艺术院校戏剧戏曲学专业为北京地区戏曲发展提供着学术支撑和人才培养。一直以来,北京戏曲界引领全国戏曲艺术传承与发展,是全国戏曲舞台艺术的前沿阵地和风向标。近年来日渐兴旺于北京、上海等地的小剧场戏曲以其传统的根基、先锋的姿态及其在青年人群中的市场号召力受到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成为接通当代新戏曲观众的桥梁。如何看待小剧场戏曲的兴起及发展现状,打破“最先锋”与“最传统”界限,将已有探索实验的成果与传统戏曲艺术真正融合成为有机整体,寻求传统戏曲舞台艺术现代转化的更多可能性,成为当前戏曲评论界讨论小剧院戏曲发展命运的焦点。

微信图片_20180720160250
专家发言

    与会专家从不同视角对小剧场戏曲发展现状、经验以及问题建议发表意见。杨乾武首先从管理经营体制角度指出制约当前小剧场戏曲发展的因素之一,即国有院团推进创作和演出的动力不足。当前传统戏曲拥有雄厚的人才、物力、经费资源,但由于普遍存在的管理体制僵化等问题,相比小剧场话剧,小剧场戏曲的市场化发展存在巨大潜力却难以释放。青年人应保持锐气和开拓精神,在舞台上锻炼成长,通过足够的演出量和长期的演出机制,刺激和推动当前国有院团体制改革创新。

微信图片_20180720160254
专家发言


    解玺璋从自己近两年来看戏、看剧本的感受出发,对当前包括小剧场戏曲在内的戏曲演出状况发表意见,指出政府资助打造戏曲项目,在推动精品创作的同时,也使一些受到基金资助院团和创作人主动性不够,搭便车、完任务、生搬硬套的应景之作泛滥,遮蔽了真正有艺术追求的创作。一些戏曲剧本充斥着简单说教,人为设计戏剧矛盾,缺乏戏曲本应有的趣味性。小剧场戏曲改编剧较多,而改编者对原作研究不足,对人物所处历史环境缺乏尊重,导致人物行动缺乏逻辑性。此外,一些小剧场戏曲行当搭配不够协调,缺少必备的要素,唱腔设计单一冗复。

微信图片_20180720160258
专家发言

    研讨会上,与会人员一致认为戏曲创作相比其他艺术门类有着更为强大的自身程式逻辑,更具综合性,由此传承创新的难度也更大。王馗指出,小剧场戏曲毋宁说是在传和创之间杀出一条生路。它具有传统嫁接青春的特质,时尚气质和现代剧场观念突出;当前小剧场戏曲的繁荣发展,表明它联通着市场,保持着诞生之初从体制外觅一条新路的初心。要继续保持这种繁荣,创作者一要情感和观念先行,打通传统题材与现代人在观念情感上的连接点。二要继续高扬艺术理想,确保作品独特性和作者的艺术个性。三要加大探索力度和形式感,探索更多可能性。四要夯实戏曲的基础,更好地盘活传统。胡叠从自身研究和创作出发,批评了当前小剧场戏曲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呼吁评论界要更多研究和发声,与创作一线互动互促,建立学科话语体系和评价体系,摆脱西式批评,加强中国传统戏曲批评理论的建设,促进健康有活力的小剧场戏曲评论生态。封杰从传统京剧的自足和完满出发,对小剧场戏曲改编者提出警示:要在吃透经典剧目内重外轻表演内涵的基础上再进行“补”戏。无论传统还是时髦,不要图一时叫好,要研究五年十年之后是不是还叫好。景俊美从小剧场戏曲的空间距离、观演关系、节奏和时间点等方面阐述了其有别于传统大剧院戏曲的舞台特征和形态,并对小剧场戏曲未来作了乐观展望。罗琦回顾了自己参与小剧场戏曲艺术节建设的经历,对小剧场戏曲如何实现青春时尚的现代性、如何面对程式等戏曲本体,如何实现跨界融合突破等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此次研讨会上,来自创作一线的青年编剧、导演、演员、舞美设计师和理论研究者进行互动,提出基于实践的感受和精彩观点。李卓群结合自己编剧、导演的具体剧目,讲述自己探索实验中如何向老艺术家们取经以践行其最先锋来自最传统的艺术理念,并呼吁评论界给予更多的声音来引导或支持小剧场戏曲创作,共同面对当前业内滚滚而来的质疑和非议。白爱莲、翁佳慧、任思远等也从小剧场戏曲需要专业演出场所、更大的人力物力投入,以及如何处理现代音响设备、乐队在剧场空间位置等具体问题,发散出对这一新兴演剧艺术发展命运的关切和展望。两位戏曲专业研究生也以自己的观察视角,对当前小剧场戏曲创作演出进行批评,指出要坚持作者戏曲的艺术秉性,创造出区别于歌舞剧、音乐剧的民族演剧形式,同时也呼吁学术界与一线创作者共同成长,为早日定义小剧场戏曲概念并构建一套评价标准共同努力。
    此次研讨会是北京市文联围绕北京地区年度文艺热点现象举办的“2018北京文艺评论热点现象研究”系列研讨活动第5场。下一步,市文联将积极推进研讨会理论成果的转化,出台更多实际举措,大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发展,促进首都文艺事业进一步繁荣兴盛,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贡献力量。

(摄影:北京市文联信息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