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研新见|“新时代北京文艺评论的守正创新之道”专题研讨会在京举办
在2014年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镜子”“良药”来比喻文艺批评在引导文艺创作中的重要作用。置身新时代,文艺形态更加多样、文艺作品更加丰富、文艺传播更加活跃,如何适应新变化新态势,是摆在文艺评论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6月13日,“新时代北京文艺评论的守正创新之道”专题研讨会在京举办。此次研讨会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北京市文艺研究与网络文艺发展中心共同承办。与会文艺家围绕北京文艺评论如何守正创新等主题进行深入交流。
北京市文联副主席、北京评协主席王一川,北京评协原副主席、《北京日报》社高级编辑解玺璋,北京评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陶庆梅,北京作协副主席,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杨庆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李林荣,中国国家话剧院研究员颜榴,北京出版集团十月分公司总编辑、《十月》执行主编季亚娅,中央戏剧学院国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林蔚然,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于洋参加会议。北京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赖洪波出席会议并讲话,北京市文联宣传部副主任、北京市文艺研究与网络文艺发展中心副主任柴莹主持会议。
传承历史经验 探索创新之路
北京市文联副主席、北京评协主席王一川
王一川提出,北京文艺评论工作者需思考新时代北京文艺“新”在何处,寻找提炼彰显首都气派的北京文艺新形态。北京文艺评论工作核心在于助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北京评协不但要充分利用现有体制机制,更要根据现实需求加以革新,以体制机制的创新升级唱响北京文艺评论之声。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李林荣
李林荣认为,新时代北京文艺评论一方面要继承独具中国特色的文艺理念和方法,一方面要响应当下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要强化家国意识和政治担当,学习传承北京文艺评论历史经验,将北京市文联、北京评协建设成为京味文艺评论人才成长的摇篮。
北京评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陶庆梅
陶庆梅表示,北京文艺评论不但要立足北京,更要放眼全国,在兼顾地方性的同时,对全国文艺现象做出理论回应。文艺评论不可拘泥于各文艺门类“自家”话题,要从全局性着手,从不同学科角度切入讨论文化热点现象。
坚持问题导向 分享真知灼见
北京评协原副主席、《北京日报》社高级编辑解玺璋
解玺璋简要介绍了钟惦棐、林克欢两位文艺评论家的创作实践,提出文艺评论要有真知灼见,无论篇幅长短都要提出独家见解。在当下,文章中没有“抓人”的语句很难引发广泛网络反响,需加快培养适应网络传播时代的青年文艺评论工作者。
北京作协副主席,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杨庆祥
杨庆祥认为,文艺评论的功能在于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引导创作、引领欣赏,建议北京文艺论坛议题设置应坚持问题导向。北京评协需加强联动机制,进一步开展问题归纳、品牌推介、理论研究等工作,持续生产文艺话题,引导北京文艺创作。
中央戏剧学院国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林蔚然
林蔚然建议北京文艺论坛设置跨界文艺评论组别,便于与会者从更加丰富、整合的角度进行交叉式评论。近年来,中央戏剧学院同北京市文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先后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合作备忘录,助力加强北京文艺评论阵地建设。
转换语言风格 更好抵达大众
中国国家话剧院研究员颜榴
颜榴表示,在网络时代文艺评论能够快速引发受众兴趣并产生审美影响并非易事。在大众媒体上,过于刻板和理论化的语言风格较难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文艺评论工作者需根据呈现载体的不同进行语言风格的转换。
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于洋
于洋认为,以短视频形式呈现的快评同样代表大众对文艺评论的需求,文艺评论工作者需衔接好精英与大众的联系,不仅要讲真话,更要去除晦涩表达,要学会更好地亮明观点、抵达大众,争取做到内行叫好外行叫座。
北京出版集团十月分公司总编辑、《十月》执行主编季亚娅
季亚娅介绍《北京文艺评论》杂志将于今年下半年正式发刊,在创刊筹备会上,提出该杂志不仅将打造展现文学 艺术 广阔多变的新文艺形式的理论前沿阵地,更愿意成为涵盖各艺术门类声音的公众性平台。
北京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赖洪波
赖洪波表示,与会文艺家为北京文艺评论事业发展、北京评协具体工作开展提出许多宝贵建议,具有很大启发意义。下一步,市文联将总结吸纳相关建议,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加强联动机制,助推北京文艺评论事业繁荣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