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协会动态

2023北京文艺论坛观点撷录|造型艺术的新视野与当代表达  

[关闭本页]
来源:京艺苑
作者:
发布时间:2023-12-01

  第十九届北京文艺论坛期间,不同艺术门类的创作者和评论家展开8场圆桌对话,围绕文学、影视、戏剧、舞台艺术、网络文艺、造型艺术、文化产业、青年评论等不同艺术门类,结合北京文艺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讨论新时代北京文艺传承发展的核心问题,助力推进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打造“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深耕“演艺之都”建设,为首都文艺新发展提供理论参考。11月20日起,京艺苑陆续推出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第六单元:造型艺术的新视野与当代表达

 

 


于洋
北京评协理事,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科研处处长

  中国当代美术表达中的真实与现实

  在造型艺术领域,与时俱进地理解现实主义的内涵,用美术方式呈现和反思现实,将人的思考与感受“艺术地”同现实生活相连,是当代美术创作面临的重要课题。“真实”与“现实”分别指向艺术创造的两个层面,展现出审美形态的双重语境。当下的主题性美术创作,经常会涉及“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关系问题,这里的“真实”往往具有合目的性、复合性的特点。以纪录片为例,它的根本目的并不是单纯“真实地反映生活”,而是表达创作者对生活具有主题意义的价值判断。面对20世纪中国美术的本土传统与新世纪国际化语境下的时尚新潮,创作者唯有坚守艺术本真、拓宽视野、守正创新、贴近现实,以艺术之力介入社会,方能促进新时代北京文艺走向更好的明天。

 


唐东平
北京评协副主席、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教授

  AI时代摄影语言的应用前景展望

  从银盐时代、数字时代至AI时代,摄影经历了历史性的剧变。新时代的AI图像生成技术引发摄影的重大变革,并为摄影语言的应用带来多种可能性。AI时代摄影的底线和边界问题值得人们深入反思。AI时代的摄影在应用过程中仍面临许多新挑战。一是在摄影技术不断“跃迁”的今天,人们应当努力从历史中发掘、丈量并“蓄意”突破现有的摄影“边界”;二是AI时代如何有效地保护严肃的纪实类摄影,已成为摄影之变历史关头的严峻考验;三是在消费娱乐文化早已深入现代人审美的今天,应当思考如何突破人类自身的认知局限,从既往习得的经验之外去探索和成就真正属于自己的、面向未来的摄影。

 


邓宝剑
北京评协理事、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

  当代书法的返本开新之路

  当代书法探索有三条路径,一是取法“他山之石”进行借鉴;二是从民间书迹汲取灵感;三是深入古典传统,开辟当代书法新境界。当代书法之所以能够做到“返本开新”,是因为当代人可通过传世墨迹进行直观的揣摩,能够借助当下多元的传播手段进行学习效仿。由此,当代书法呈现以下新特点:取法范围更广泛,尤以墨迹为重;笔法更入古,能够触及元明甚至更早的晋唐;从“碑帖结合”到进一步实现“碑帖贯通”的理念。结合吴玉如、启功等名家书作与理论认识,可以论证碑帖的相互贯通的观点。期待以碑帖互通的理念,促进楷、行、篆、隶等书体呈现更多新气象。

 


王鹏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美术与设计系主任

  携手世界,彰显人文——基于双年展平台的当代美术创作与传播思考

  中国画走向世界经历了四个阶段:中国画传播的自发阶段(20世纪初-1949年)——社会主义阵营国家间的绘画交流阶段(1949-1978年)——中国画国际传播的恢复拓展阶段(1978年-2000年)——中国画国际传播的整合与提升阶段(2000年至今)。中国画参与国际双年展,一是能够塑造国家形象,二是可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是为参与世界文化话题贡献中国智慧,四是推动中国画当代传承与发展。中国画对于表现中国人的思考、生活和情感具有独特性和贴切性,是地道的“中国式表达”。它应当以更符合时代要求、更贴近当代审美的方式得以传承发展,并参与到世界文化话题的探讨中去,从而构建世界当代艺术的多元化图景。

 


雍文昴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以传统艺术数字化资源助推北京历史文脉传承

  文物系统博物馆的数字化保护工作已取得突破性的进展,通过先进的科技手段实现文物藏品的数字化信息采集,存储了较大体量的数字资源。全景故宫、中国国家博物馆数字展厅、云游敦煌等具有代表性的“线上数字博物馆”,使观众足不出户即可感受来自博物馆的文化艺术之美。北京法海寺壁画艺术馆等“实体化的数字博物馆”作为一种新型展陈方式,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在实体空间中展陈壁画,不仅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还能以技术手段实现对壁画的局部细节和工艺技法的动态展示。数字化有助于解决当前所面临的文物保护与开放参观的矛盾,能够延缓文物的消失进程。通过数字化助推北京或全国的历史文脉的传承,成为当今文物保护工作责无旁贷的使命。

 


刘先福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民俗艺术的当代传承与地方表达

  民俗艺术在非遗保护中具有时代价值,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和灵感,为造型艺术提供了一种源于传统民俗艺术的当代新视野。民俗艺术家在提炼生活的过程中,要不断加深对生活的理解,通过生活到艺术、再复归生活的不断淬炼和往复,才能创作出属于时代的经典艺术作品。学会利用好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展现古都风韵和时代风貌。当代传承是时间维度,地方表达是空间维度,两者结合则构成当代的生活场域。既要重视民俗艺术的传承规律,又要挖掘地方文化的深厚内涵,才能更好地为造型艺术创作拓展新视野和新路径。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