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北京文艺论坛观点撷录|北京文学的新角度与多维呈现
第十九届北京文艺论坛期间,不同艺术门类的创作者和评论家展开8场圆桌对话,围绕文学、影视、戏剧、舞台艺术、网络文艺、造型艺术、文化产业、青年评论等不同艺术门类,结合北京文艺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讨论新时代北京文艺传承发展的核心问题,助力推进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打造“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深耕“演艺之都”建设,为首都文艺新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即日起,京艺苑陆续推出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第一单元:北京文学的新角度与多维呈现
杨庆祥
北京评协理事、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新北京作家群写作:空间、视野和问题
在整个中国现代和当代文学史和文学写作史中,北京文学一直是热议的话题。最近北京市文联提出来一个新概念叫做“新北京作家群写作”,从历史的角度、当下的角度为当下的北京写作进行新的塑形。在过去长达20年的时间中,是用代际来讨论中国当代写作的,最近几年形势正在发生变化,代际已经失效了,空间和地方突然重新变得重要起来,文学迎来了它的新割据时代。文学要割据了,文学的地方性、空间性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更强调自主性。
孟繁华
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北京评协原主席
当下的北京文学发生了什么?
从刘庆邦、宁肯、石一枫、孙睿等作家创作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北京文学40年间变化明显。比如80年代的时候,我们在文学界的讨论大概是人性人道主义、现代派和文学主题性,这三个讨论把80年代要面对的问题基本呈现出来了。今天的作家、批评家要处理的问题和80年代、90年代包括新世纪初期需要处理的问题有了非常大的不同。当下的北京文学创作,更年轻的作家成了创作主体,由于时代的变化,他们不再处理80年代遗留的问题,对文学也有了新的理解。这个变化是文学批评和研究要面对的。
陈福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重建文学与生活的关系
当下,为什么要重建文学跟生活的关系?因为新的生活关系、新的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在发生变化。今天讨论要重建文学与生活关系的时候,必须要重新认知在巨大的历史变迁和文明变迁之下,每个人在生活结构当中位置的变化。重建本身对于写作者来说意味着发现,作家讲述生活也是一个重新自我建设、重新发现自我的一个经历。北京文学有着深厚的传统,有着庞大的作家群队伍,但仍然是任重道远,没有重建和反思,没有新的发现,就不可能有大成就。希望作家们写得稍微慢一点,认真地观察分析生活及背后所包含的政治经济的变化,这是一个艰苦的学习过程,但十分值得。
李洱
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教授
北京文学:地方性与非地方性
处理好地方性与非地方性关系,不仅仅是文学的革新,也是中国人小小的自我革新。不同地域间的习俗、文化、语言等各不相同,生活在北京,作家们有机会怀着另外一种眼光、另外一种胸襟、另外一种情怀去观看、发现和记录小时候生活的地方。这样一种能力是北京赋予的,或者说是作家所在的另外一个大的城市、一种大的文化环境赋予的。发现自己的写作领域,处理好写作中地方性和非地方性之间的关系是非重要的,尤其是青年作家,要想发现自己、找到自己、重新塑造自己,就必须在处理地方性和非地方性这个关系当中去实现这一点。
张莉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
新北京作家群与新北京故事的讲法
以编辑的散文集《散文中的北京》切入,对新北京作家群与新北京故事的讲法进行分析:城市地理是书写新时代北京的重要角度,地理风貌或是地名对作家写作有内在的标志意义。京味文学是写北京人的生活,但又不仅仅是写北京人的生活,它赋予了北京胡同、北京人民或是北京平民另外的文学意义和价值,在中国百年文学史上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新的建筑、新的生活方式是否和写作者发生关系,如果发生了关系应该如何处理?新北京作家写作空间和可能性还很大。
付秀莹
《中国作家》副主编
北京想象与文学表达
结合自身创作的长篇小说《陌上》《他乡》《野望》,对北京想象与文学表达进行阐述。当书写北京的时候,一定有故乡的强大背景站在身后,参与精神底色的支撑和构建,而当书写故乡的时候,斑驳复杂的北京经验一定深刻影响和渗透着笔下的文字。文学是人学。说到底,文学书写的是浩瀚无边的人心。写出了人的内心的山重水复,就有可能写出一座城市的波光云影,写出一个时代的山河巨变。诚实地从内心出发,不断发现自己、重建自己,推己及人,不断探索人与人之间、人与城市之间、人与时代之间复杂的、微妙的、丰富的、变动不居的关系,才有可能呈现出真实而完整的北京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