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召开一届三次理事会
4月17日下午,北京评协召开一届三次理事会。会议审议通过《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一届三次理事会工作报告》《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专业委员会工作条例》《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2023年拟吸纳个人会员名单》。北京评协主席团、理事会成员约30人参加会议。北京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马丛峰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北京评协主席王一川主持。同日,北京评协召开了一届四次主席团会,审议通过了相关事宜。
理事会现场
北京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马丛峰讲话
北京评协主席王一川主持并讲话
理事会上,深入学习了党的二十大报告、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学习了中国文联十一届三次全委会工作报告、中国文联2023年工作要点、中国评协二届四次理事会工作报告以及北京市文联九届五次理事会工作报告,号召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深入研究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认真领会中央和市委对文艺评论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进一步做好文艺评论工作。
北京评协秘书长、驻会副主席赖洪波作工作报告
北京评协驻会副主席、秘书长赖洪波以《发挥首都资源优势、健全文艺评论机制,推动北京文艺评论事业高质量发展》为题作理事会工作报告。报告指出,2022年,北京评协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全国十一次文代会精神和中国评协二届三次理事会精神,充分发挥首都资源优势,统筹文艺评论力量,健全文艺评论机制,推动北京文艺评论事业高质量发展。一是紧扣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这条主线,抓好思想政治引领,北京文艺评论的发展方向更加明晰。二是拓展理论评论工作平台,抓好基础理论研究,北京文艺评论的专业性和学术性不断增强。三是利用北京丰富的演出资源,深化文艺评论现场观摩机制,促进评论与创作深入互动。四是持续做好老品牌,不断推出新品牌,北京文艺评论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五是充分发挥北京人才优势,推动各门类评论人才培养,北京文艺评论队伍的战斗力不断提升。六是用好各类媒体资源,夯实文艺评论阵地,北京文艺评论的传播能力不断提升。
报告指出,2023年,北京评协将紧紧围绕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主线,落实打造“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的文艺评论任务,进一步提升北京文艺评论品牌影响力,谱写北京文艺评论的崭新篇章。一是强化文艺理论武装,夯实文艺评论基础;二是加强人才梯队建设,锻造能战斗的文艺评论队伍;三是发挥评论联动优势,加强文艺评论资源建设;四是加强评论阵地建设,营造文艺评论良好生态。
理事代表发言
理事会上,围绕新媒体时代如何做好文艺评论工作,周南焱、董江波、柴莹、饶翔四位理事分别进行了交流发言,结合自身研究领域和工作经历,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推动文艺评论、直播和短视频生态下做好网络文艺评论、文联组织建强网络文艺评论阵地、人工智能快速发展背景下文艺评论的前途和走向等不同角度,畅谈了对当前文艺评论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的深度思考,提出了具有启发意义的观点和建议。
王一川以《京华大戏也需文艺评论助力》为题,紧密结合新时代文艺发展要求,对文艺评论承担的使命任务进行了深入分析。他分享了五点思考。一是要反思大变局下中国现代文艺道路。他认为,中国现代文艺实际上可以视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学再现和表现方式,中国现代文艺是内源和外流共生、以内化外的新兴文艺形态,并在师法西方、继承传统过程中,形成了引创型、传创型、移创型、点创型、融创型等主要创作路径。二是要领会当前文艺创作任务。中国现代文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表现并非简单机械的,而是应该尊重艺术规律、发挥创作者专长。对于写什么和怎么写才通向成功,文艺评论界需要同文艺创作界一道去阐释、理解和分享。三是要把握文艺评论工作的重心。既要调动文学批评和艺术批评的学科专长,又要按照国家思想文化行业组织的要求去工作,要考虑如何加强中国文艺评论的自主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力求增强中国文艺评论在文艺创作、文艺鉴赏以及网络文艺评论中的话语权。四是要助推北京文艺发展。围绕北京市传承发展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的主题,围绕打造“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的重要任务,做好高质量文艺评论工作,积极引导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发展。五是以文艺门类专长参与和融通文艺评论工作。文艺评论家不仅要发挥自身专长,评论本艺术门类文艺现象,而且要积极跨越所在艺术门类,将本门类艺术现象和其他艺术门类现象汇通起来思考和评价,以更多优秀理论评论成果助力京华大戏精彩上演。
主席团会现场
马丛峰做总结讲话,他充分肯定了北京评协过去一年所取得的工作成绩,希望北京评协守正创新、铆足干劲,继续做好今年协会工作,不断提升北京文艺评论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一是要在坚守文艺评论正确方向上下功夫,守好政治责任、提高政治站位,将文艺评论事业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紧密联系起来。二是要在重大主题文艺评论组织上下功夫,站在推动文艺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战略高度,策划重点议题和话题,开展好重大主题文艺评论。三是要在文艺评论人才培养上下功夫,将人才培育作为长期长线的工程来抓,完善青年文艺评论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增强青年文艺评论人才队伍活力。四是要在组织体系建设方面下功夫,深化北京高校文艺评论联盟、北京评协各专业委员会工作机制,让首都文艺评论资源真正凝聚起来,形成推动北京文艺评论专业化发展的强大合力。五是要在转作风改文风树新风上下功夫,深入洞察文艺行业发展动态,及时快速开展文艺评论,同时改进文风,协调好专业性与通俗性的关系,力求文质兼美、深入浅出,不断提升北京文艺评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全体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