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二十大|王一川:为人民出佳作出人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这里就新时代新征程文艺工作提出了一个“中心”和两项基本任务的新部署:以人民为中心,多出文艺佳作及多出文艺人才。
“以人民为中心”,是说文艺是人民的,来自人民、为了人民、服务于人民,归根到底发自民情、顺应民意、抚慰民心。文艺史上称得上佳作、精品乃至杰作的作品,总是那些把民情、民意、民心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之作。至于那些“为艺术而艺术”“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等作品,自然无法被人民接受。
说文艺创作“以人民为中心”,就不能只是停留于文艺家的情感上、信念中,而是必须创作出好作品,这就是“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如果仅仅停留于他的心底里,即便再好、再诚恳,一旦拿不出好作品来,都是无济于事的,是无法向人民交代的。只有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态度去体验、创造,奉献出人民满意的好作品,由此而产生“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效果,文艺家才算真正履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一要求。
“以人民为中心”,还要求文艺管理者、文艺服务者以及相关社会各界,集中优质资源和政策,为文艺人才的成批成长成才创造有利条件,即“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这里提出了培育两支人才队伍的任务:一是“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也就是培育出德行修为与艺术才干俱佳、可以承担优秀文艺作品的原创任务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二是“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这就是培育出文化艺术产业领域数量宏大的创意者、创造者、专门家以及其他能工巧匠,他们有能力配合上述文学家和艺术家完成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的创造使命。
当前文艺界需要及时行动起来,努力为人民出佳作和出人才。能否出佳作,是衡量文艺家是否确实为人民的唯一标准。能否出人才,是衡量文艺管理界、文艺服务界以及相关各界能否真正为人民的唯一标准。只有当文艺佳作不断问世、文艺人才成批涌现时,中国文艺和文化才能迎来“新辉煌”。
(作者系中国评协副主席、北京市文联副主席、北京评协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