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艺评论系列课程第四、五讲成功举办
9月1日,北京文艺评论系列课程第四、五讲在北京市文联成功举办。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邵燕君,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教授胡智锋分别以“网络文学的网络性与评价标准的建立”“新时代中国现象级影视作品之观察与思考”为题进行了两场专题授课。课程采取网络直播与现场授课相结合的方式,来自文学、电影、电视等艺术门类的近百名文艺工作者参加了课程培训。北京市文联一级巡视员田鹏出席。课程分别由北京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杜德久及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兼北京市文联研究部主任赖洪波主持。
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杜德久主持
北京评协驻会副主席、秘书长兼北京市文联研究部主任赖洪波主持
北京评协副主席、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邵燕君授课
北京评协副主席、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智锋教授授课
上午的授课中,邵燕君以如何从媒介革命角度认识网络文学的新媒介属性出发,阐释了网络文学的“网络性”与“文学性”之间的关系,引导学员从大量网络作品的解读中,探讨如何建立网络文学类型的评价标准。邵燕君认为,在网络化时代,我们无法回避网络文学。文学评论者要在传统文学、精英文学的谱系里,找到网络文学的合适位置并给予专业的评价,从而发挥文艺评论的引导作用。
下午的授课中,胡智锋对新时代以来在中国产生重要影响的14部“现象级”影视作品展开全面探究,并对这些影视作品之所以成为“爆款”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深度观察与理性分析,带领学员挖掘影视作品创作及鉴赏的普遍性规律。胡智锋认为,可以从行业视角、社会视角、国际视角三个视角,来评判一部影视作品是否能称之为“现象级”。他希望通过分析这14部“现象级”的影视作品,为未来中国影视创作带来启示和经验。
邵燕君和胡智锋的专题授课,引发了学员们对当下网络文学发展现状及中国“现象级”影视作品创作生产的深刻反思。课程结束后,学员们和授课专家就网络文学经典作品的解读、评价体系以及“现象级”影视作品的定义、新时代文艺评论的评价标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讨论,进一步深化延展了课程内容。
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文艺评论系列课程”活动今年共12讲。接下来还将邀请文学、民间文艺、摄影等不同艺术门类资深评论家,围绕如何认识文艺评论、如何开展文艺评论、如何成为专业文艺评论者进行专题授课。同时,后续计划通过相关媒体平台向社会发布,让更多的文艺工作者、文艺爱好者受益,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与评论学科体系建设,更好地发挥文艺评论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重要作用。
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