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赏析丨“百年望道——画说北京党史绘画作品展”作品之一
编者按: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回望百年,一幕幕历史的场景犹在眼前,拨动着艺术家的心弦。回望百年,画写党史,就成为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美术家协会、李可染画院共同承办的“百年望道——画说北京党史绘画作品展”的鲜明主题。北京美协和艺术家们认真梳理发掘北京党史,以重大节点、重要人物、重要事件为创作选题,认真准备,精心构思,创作完成一系列反映北京党史的红色美术作品,组成了百年来规模较大的一组党史题材美术创作。
36幅作品,题材丰富,风格多样。或写人,或状景,或抽象,或写实,或沉郁,或飘逸,或浓墨重彩,或冲淡质朴。相当一批作品采用创造多人物、情节性绘画的方式,呈现出较高的艺术表现力和较强的思想性。
作品直观形象地从北京党史线索还原历史真实,不仅让普通大众欣赏到艺术之美,还能让人们了解、学习党史,也为鼓励艺术工作者更多地走出书斋,深入生活、贴近人民,提供了有益尝试。
孙浩《时代风云》油画 160×480cm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孕育地,北大红楼是百年党史的一个大舞台。画作以红楼为背景,将贯穿“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长辛店工人运动,党成立初期的核心人物,以群像形式进行了展示,用画面穿越历史,拉近先驱,为历史存照。画面采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通过人物与建筑的呼应,表现那个时代思想解放运动的浩大声势和追求真理的历史潮流。
黄华三《五四先驱》200x490cm 国画综合材料
1919年的“五四”运动将历史清晰地划分成为新、旧两个时代。“北大红楼”就是“五四”运动的摇篮与视觉象征。画面中,“五四”先驱者的身影与红楼的剪影叠加构成了五四运动的全画幅图景。该作特别制成了双层画面,通过远、近不同距离的观看方式,呈现给观众的是文字与图像互为彼此、交互相映的欣赏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一位观众都会获得不同的体验。
黄华三 《革命师生》247x127cm 国画
作品呈现1918年冬革命先驱李大钊与青年毛泽东在北大红楼的那段“师生”情谊,艺术再现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一个重要场景。采用浪漫主义表现手法,漫天飞舞的风雪烘托出觉醒年代革命者并肩前行的坚定身影。画面中为他们遮风挡雪者,非高楼大厦,而是思想与信仰之伞。他们身后,风雪中若隐若现的是孕育了中国共产党的北大红楼。
高毅《南陈北李,相约建党》180x300cm 国画
作品表现陈独秀与李大钊二人南北呼应、相约建党的历史事件。画面突出两位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革命者形象,构图强调苍茫空寂的效果,烟雾弥漫的背景使人联想到他们身处的乱世。为了避免历史人物画创作“排排站”的构图方式,作者把李大钊放在前景正中,根据绘画经验,从李大钊正面照推衍出他侧面的形象,这种情节性的设计比照搬图片式的创作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王珂《马克思主义传播》250x193cm 国画
北大红楼,暖红色的主体建筑与冷色的天空形成对比,视觉差强化了那个时代思想的撞击;群像错落有致的站位组团,构成了稳重的构图,让思想史上纪念碑式的人物与背景的红楼图像叠加,映射在观众脑海,能留下深刻的印迹。
彭华竞《陶然亭》220X200cm 国画
该作还原的是1920年1月18日,毛泽东与在京辅仁学社成员罗章龙、邓中夏等人,在陶然亭的慈悲庵内共同商讨驱除湖南军阀张敬尧的历史场景。陶然亭里是无数革命身影的驻留地,也是这个时代风云的记录地。
《京郊抗日根据地》国画 240×170cm 王宓
这是一幅长城沿线抗日根据地的人物群像 : 战士、游击队员、民兵、支前模范、担架队、儿童团员。为了更好展现人物画的特点,人物布局从下至上层层递进,形成一种流动感。在人物形象、服装道具上,追求地方特色。整幅作品以水墨为主,人物塑造拙朴简洁,力求与人民不甘屈辱奋起抗争的精神品格相谐。
《红歌唱响的地方》国画 98×180cm 韩振刚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从人民心中流淌出来的歌。这歌声是中国历史的记录,更是未来前进的动力。画作以形象表达声音,山崖前那面迎风舞动的红旗,正如滚烫的旋律和朴实的歌词。表达了翻身做主人的人民爱党的心声。
《平津战役》油画 100×160cm 周武发
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将国民党军傅作义集团抑留于北平、天津、张家口地区,予以各个歼灭的战略决战,是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从1948年11月29日开始至1949年1月31日结束,历时64天。该作表现的是华北军区第2、第3兵团在新保安全歼国民党第16军和第35军的战后情节。由于创作时间短,画幅较小,眼前这件作品只能是一幅初稿,没有完全体现最初的设想,留下一些遗憾。
王珂、张煜《在草岚子监狱》250x200cmx3幅 中国画
1930年代,殷鉴、杨献珍、薄一波、安子文等一批共产党员被关押在国民党北平草岚子监狱,他们怀着革命信念,成立狱中党支部和红色党校,决心“扛着红旗出狱”,在狱中发动绝食斗争,通过书信与组织上保持联系,经过前后近10次斗争,最终61名共产党人顺利出狱。毛泽东在听取薄一波的汇报后对他们在狱中的斗争给予了肯定和赞扬。该作遵循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以组画形式呈现狱中当年的斗争。第一组以入狱共产党员“遭受严刑拷打”为情节,表现他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第二组以成立“狱中党支部和红色党校”为蓝本,表现他们崇高的革命理想信念。第三组描绘他们决定“扛着红旗出狱”,表现作为共产党人历经磨难不改初心的革命精神。
何宁《进京赶考》180x300cm 油画
作品采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以平远视角突出领袖们的崇高、庄重感。领袖人物的凝重表情衬托赶考的严峻性、挑战性。晴朗的天空,面向阳光的明暗设置,以及同向的火车,整个画面向人们传达了中国终将冲破迷雾走向光明的寓意。
张俊明《双清别墅》180x300cm 油画
画面借鉴蒙太奇手法,将毛泽东在政协会议召开前会见过的重要民主人士组合在一起。以接见柳亚子为中心,传达出毛泽东和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画面中还有黄炎培、李济深、张澜、何香凝、沈钧儒以及年过八旬的爱国华侨司徒美堂等。画面右角是毛泽东用自己的藤椅改造的“竹桥”,抬司徒美堂上山用的。右边圆桌上放着一张《南京解放》的报纸。
贺国林《北平和平解放时解放军入城景象》247x124cm 国画
北平的和平解放是现代中国的幸事,是党指挥人民军队创造的光辉奇迹。画面上人山人海,人头攒动,欢迎解放军的大幅标语四处舞动,笔触几乎密不透风,仿佛不如此不足以表达北平市民对人民子弟兵的欢迎程度。
李藻华《欢歌乐舞庆大典——1949》180x230cm 油画
这幅作品是对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的崭新呈现。运用写实的表现手法,再现了当时首都30万民众在天安门广场庆祝时,群情喜悦、载歌载舞、万众欢腾的宏大场面。为突出“开国庆典”的主题,表现天安门的庄严恢宏,将天安门放在画面上方黄金分割处的正中位置,采用焦点透视,充分利用了左右旗杆向上指引之势。利用人物和旗帜的疏密遮挡关系,产生出人山人海的视觉效果。以明亮的红色作主调表现时代感。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力求还原那个时代人们特有的精神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