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为收藏 |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协会新闻

民俗学者指导民俗学微课程设置  

[关闭本页]
来源: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
作者:
发布时间:2016-11-17

  11月2日,北京民协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岳永逸、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毛巧辉,来到半步桥小学,与校长和教师代表进行了座谈,为学校编写民俗学课程教材,设置民俗学微课程给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半步桥小学位于西城区,始建于1956年,其前身为北京第一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一直秉承着“日积跬步,务实今天;志达千里,奠基明天”的办学理念,致力于让孩子享受童年幸福,为孩子奠定一生基础。学校对传统文化教育十分重视,2016年5月,在半步桥小学建校60周年之际,北京民协为半步桥小学授牌,在该校成立了北京民协“小小艺术家协会”半步桥小学分会,对学校的传统文化教学工作给予了专业指导和智力支持。

  座谈中,王东清校长阐明了校方对民俗学微课程的基本设想,如开展课程的年级、每周课时的安排、各年龄段学生对民俗学的基本认识情况等。教师代表就学校现在开展的与民俗学相关的课程做了介绍,特别是对四、五、六年级开设的“品德与社会课”的课程内容和安排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岳永逸和毛巧辉认真翻看了教材,对课本上涉及的知识点有了一定的了解。


毛巧辉老师就课程的设置给出建议

  毛巧辉老师建议从和孩子们生活相关的兴趣点,如胡同、北京名胜古迹、传统节日等来切入,带动课堂教学。毛巧辉建议学校分三个阶段来开展民俗学微课程,一、二年级,三、四年级,五、六年级各为一个阶段,设置主题相同、难易程度不同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使教学工作更具有连带性,使孩子们利用小学六年时间,更加系统、深入地了解某一类民俗知识。


岳永逸教授以胡同为例,针对不同年级民俗学微课程侧重点给出建议

  岳永逸老师就由协会组织编纂出版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和《北京胡同故事》里涵盖的内容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建议校方可以把民间歌谣、谚语、故事作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这些内容与北京地区的文化、历史、习俗等息息相关,有些甚至是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听长辈们提起过,或者是亲身感受过的,更易于引发他们的兴趣,也更易于学习和接受。岳老师指出,民俗学微课程的开展,不仅要侧重过去,也要兼顾当下,可以把孩子们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的歌谣也记录下来,这也是民间文学的一部分。


激烈讨论


座谈结束后,老师们还在向两位学者取经

  校长和教师代表根据两位老师的建议,就微课程主题的选取和各年级的开展情况进行了讨论,初步决定以“北京胡同”作为研究对象开展民俗学微课程。未来几周,学校将对各年级学生的相关兴趣点进行摸底调查,以确定各阶段课程所涵盖的内容和教学安排。王校长表示:“学校将以民俗学微课程为依托,让孩子们通过老师的引导,自己动手搜集资料并以讲故事、做视频等形式进行展示,达到使孩子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觉的目的。希望北京民协及相关学者、专家能够进一步地对课程的设置进行指导,使民俗学微课程的内容安排更加系统、合理。”

 


 

联系电话:(010)66039810 E-Mail:beijingminxie@163.com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门西大街95号 邮编:1000031
版权所有: © 2003-2015   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和镜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