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重大活动

特别策划|赵晖:京派电视剧的文化特质与现代传承  

[关闭本页]
来源:京艺苑
作者:
发布时间:2022-10-10

  前言

  近期,北京市文联组织召开“新时代北京题材电视剧的叙事策略与审美意象”研讨会,围绕新时代北京题材电视剧创作现状与未来发展,邀请文艺管理者、创作者、评论家共同探讨推动电视艺术创新发展的路径举措。“京艺苑”将陆续推出部分专家学者的评论文章,敬请关注。


京派电视剧的文化特质与现代传承  

文/赵晖


  “京派电视剧”是指根植于北京这片独特的地域文化土壤,以北京方言为话语基础,反映北京的风俗习惯、生活情趣和精神状态的电视剧,它将“京派”的精神内涵与文化特质以艺术化的方式传承开来。京派电视剧的发展既是一部北京历史与城市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京城人物的心灵史,不断发展的京城文化又构成了“新京派电视剧”在审美上兼容并蓄的特点,表现出独特的“京味”文化的现代性传承。

  京派电视剧是主流文化价值的视听承载

  诸多京派电视剧表现了独立自尊的民族精神,这是对家国合一的民族精神的坚守,是对“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骨精神的向往。比如,以北平解放为题材的作品《战北平》《北平战与和》《狼烟北平》《北平无战事》等剧,表现了人们对民主、自由的追求;再如,以民族文化传承为题材的作品《玉碎》《天下第一楼》《大宅门》《人生几度秋凉》《芝麻胡同》等剧,塑造了一批胸怀天下的民族英雄人物。历经百年的紫禁城历来不乏反抗压迫、追求独立的英雄人物,诸如《四世同堂》中的祁家老三祁瑞全,《大宅门》宁死不做日伪药行会长的白颖宇,《大清药王》中向清政府免费提供药品来支持甲午战争的同仁堂乐宏达,《玉碎》中宁可摔碎玉器也不与日本人同流合污的赵如圭等人物,无不是京派主流文化的传承者。

  这种自强不屈的精神也是京派主流文化的现代传承。比如,赵宝刚的“青春三部曲”《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北京青年》里那些孜孜奋斗的北京青年群体;《正阳门下小女人》中以徐慧真为代表的奋斗打拼的女人们;《我在北京·挺好的》以谈小爱为典型的农村务工人员,他们打拼在北京,将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北京城的发展捆绑在一起,这些自强不息的人物形象诠释了主流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

  精英文化在京派电视剧中的文化阐释

  北京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清末民初,大量来自外地的官吏、教员、学生、文人遍布九城,形成了近代北京独有的公共空间,体现出文化的兼容并包。文化之都的北京文化赋予了京派电视剧极强的理性批判精神,像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纽约》《渴望》《人到中年》《金婚》《人到中年》《怪医文三块》等电视剧,都是带有强烈人文思考的京派电视剧精品。还有相当多的现实题材作品,像《我在北京·挺好的》《双城生活》《夫妻那些事》《媳妇的美好时代》《北京爱情故事》等剧,无不充满对当代欲望都市的理性反思。

  总体而言,充溢着京韵文化的电视剧传承了京派文化的基本特质,它们的基调总体上是昂扬向上的,是一种对帝都身份的认同感,并由这种认同感生发出坚守梦想,勇往直前的文化气质和反思现实的精英意识。

  世俗文化在京派电视剧中的诗意栖居

  世俗情怀在京派作品中表现出一种平民精神,北京人身上所体现出的那种平民精神在老舍作品中随处可见,这种平民精神有一种宽容性和亲和力,它随意自然、纯朴实在。北京人对谁都一团和气,但骨子里又有一种自尊和高傲。比如,根据老舍的名作改编的电视剧《我这一辈子》,集中展现了北平人民的生活经历,剧中对老北平的景物、风志、生活习惯和处世态度的描绘活灵活现。京派电视剧,像《情满四合院》《芝麻胡同》《百年德性》《故都子民》《北京爷》《大马路小胡同》《带后院的四合院》《四世同堂》《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皇城根儿》《风雨丽人》《空镜子》《京都纪事》等都表现了京城平民的生活景观。

  这些电视剧将视角放在那些最具有北京韵味的平民人物身上,不仅表现他们的市井生活,同时蕴含着对北京城日新月异的思索。

  “大院文化”碰撞下的京派电视剧

  大院文化是北京特殊时期政治文化的地缘表现,它在历史变迁中成为京派文化的组成部分,大院文化也孕育了北京顽主这一特殊群体。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将视角对准了部队大院里的“顽主”,而姜文之所以把它改编为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也是因为他也曾经是部队大院里的孩子,他太了解这些少年的梦想是如何在绿树红墙之间寻找出路。电视剧《梦开始的地方》《血色浪漫》《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大院子女》等电视剧就是讲述这个北京这个特殊群体的。如,电视剧《与青春有关的日子》,讲述了一群出生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生长在北京某军队大院的孩子们所共同经历的特殊年代的青春往事,表现了他们冲动的青春激情,以及对于英雄主义的向往。

  可以说,京派电视剧也正是在兼容并包、厚德大气的京派地域文化的滋养下,显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和美学追求。

  京派电视剧的现代化传承

  京派地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同时,它也跟随时代、社会的发展而发生着变化。老北京的地域文化与作为首都独有的政治、文化、经济地位息息相关,它是主流文化、世俗文化、精英文化以及大院文化的交融体。然而,我们还需要在电视剧中发现新时代的北京精神,塑造 “新京派”的电视剧。

  所谓的“新京派”指的是,在电视剧的创作中不再拘泥于对地域景观的反映,而是将创作重心转移到挖掘北京城中那些可圈可点的时代人物身上,塑造这些具有时代精神与北京情怀的人物,从而展现一个充满活力与生机的新北京城市形象。

  目前,有些新京派电视剧的创作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审美高度和艺术高度,能有机地将地域文化与电视剧美学特点融合在一起,其所表现和关心的话题也具有较强的时代性。但是,“新京派电视剧”还存在很多问题,我们的题材还比较单一,缺少京郊村落题材、儿童题材、工业题材的创作;我们讲述故事的能力还不够多元,容易陷入叙事雷同的窠臼,很多作品都是创作者想象中的北京,而不是北京精神和北京生活的现实想象。

(作者为北京评协理事、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
全文发表在《中国电视》2019年第12期,本文有删节。


 

Baidu
map